——国学初体验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是何等的智慧啊!
对于国学,也许我们根本就没有资格去评价、去评头论足、去指手画脚,除了学习、体味和践行之外,我们还需要做什么呢?
国学,作为一个传统,作为一种历史的创造和存在,作为一种我们必须践行的先贤文化,是我们的祖先世世代代发明和积累起来的精神财富,尽管我们有时与这种传统文化存在着一种时间上的距离和心理上的距离,但是,它却是我们的历史和文化的基础,它的气息我们可以呼吸到,它的因子充满了我们的血液,它构成了我们精神生长的客观环境,所以,从根本上来说,我们其实都是它的受益者。
在我骨子里就有一种对国学的景仰,到底什么时候对国学产生了这种景仰?——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还是参加工作以后?无从考证,因为我除了景仰之外,对国学的了解实在是太少了,反复还停留在私塾先生、三字经和之乎者也之中。不过大学毕业的时候,毅然决然的选择了从南方到北方的孔孟之乡——山东扎根,着实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传统文化、对礼仪之邦的景仰和羡慕。
在这个“似乎”商业文化价值决定社会一切价值的时代,我们已经太多迷失在欲望、感性和享乐之中,迷失在过度的财富追求之中,很少有人会再静下心来去思考生命的意义,心灵的皈依,其实我们已经从精神家园被放逐了,当下浅薄的满足已经取代了对灵魂的救赎、精神的信仰,大多数人生命处于冲突、精神处于焦灼、人格处于分裂、心灵处于迷惘和困惑之中……这些无疑都已经成为当代亟需解决的精神问题。
2008年5月有幸参加了济南市传统文化研究学会举办的“济南体恒健国学之旅“活动,通过两天的学习,对国学有了更加鲜活的理解。也为我们坚持自己一些”仿佛不入流“的观点,找到了哲学的皈依,为我们所经营的企业文化,找到了哲学的皈依。同时,从不断升温的“国学热”中,也让我们体味到了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的东西的厚重。
通过学习,更加重了我对国学所阐释的哲学之经典和对人性,特别是中国人的人性分析之透彻的景仰。国学中的许多伟大的观念、智慧和经验,可以解释我们当下许多的问题,给我们许多新的启示,我们“用文化体验解读国学经典,让那些先贤的光芒,穿越千年时空,照耀当下,也让我们的生命历程,因为多了这种传统文化的陪伴,而变得厚重和温暖”。
《大学》上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我们每个人来说,“修身”是最重要、也最能实现的一件事情。那让我们的鸿鹄之志,从修身开始吧!从身边的小事“修”起,从自身的思想“修”起,从对事物的真正认知“修”起。让我借助老祖宗的智慧,把自己的人生经营地更有意义一些吧!